中国文学和美术中的女性形象——尹舒拉教授讲座侧记

作者: 发布时间:2008-07-28

  5月17日晚,浙江省美术馆展览部主任、尹舒拉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座。他在讲座中指出:艺
术就是用一定的手段,表现形象,传达感情。文学和绘画,一门作为语言的艺术,一门作为视
觉的艺术,都是来源于一定的社会的现实生活,在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的形式上,既有共通之
处,又存在着差异。绘画与文学的联系,或者说绘画中的“文学性”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:1,
对文学性叙事题材的青睐。无论东西方,早期绘画多取材于文学作品,画家们从中找到了无尽
的素材,即便是表现现实的生活以及女性形象的作品,也有着很强的情节性。中国早期绘画也
多取材于佛教故事,道教传说,渗透了儒家精神的历史人物故事和一些文人墨客的文学作品。
这种取材方式无论在中西方的绘画史上都产生了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的论言,造成了绘画
和文学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。2,以写实手法为主的绘画形式。传统的写实主义从最初的“追随
自然”到盛期的精确表现自然,都类似于文学中的“叙事状物”。如果着眼于绘画艺术有别于
文学的“特殊性”,强调绘画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形式的应具有独特的个性,用“文学性”来形
容这种再现的表现形式,不能说没有道理。
 
  然而,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,关于女性的描写在每个时期不同,这部分内容深刻地较为隐
蔽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人文风貌,并反映当时的社会场景和人物以及社会的潜在性格。文学和
美术中的女性形象是能真实反映社会各个方面的,因此它存在一定的社会的借鉴和反映意义。
  其实,人们更多地是关注这些女性形象的个体生活和生活体验的反映。个体生活具有的更
多的私密性,从而使性和性别来到了文学和绘画作品的前台。所以它能成为全新的内容和吸引
人的部分:因为人类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和对外界的深切关注。另外,女性在绵延数千年的文化
进程中,自有其不容漠视的地位与贡献。而谈到以女性为表现主题的艺术作品,也确实与整个
人类文明的发展史,同等地源远流长、品类丰富。然而不容讳言,中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,基
本上仍是一种以男性为主导的环境架构。因此,诸如“男尊女卑”(语出《周易》)、“男主
外,女主内”(语见《大易通解》)、“女子以弱为美”(源自班昭《女诫》),与“女子无
才便是德”(参见《易酌》)等说法,确实对中国的女性影响深远,也已发展成多数人根深蒂
固的观念。这也导致了极多女性的才艺,终其一生,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。这些女性的处境
与心声,透过一些优秀艺术作品的诠释,才幸运地博得了同情与关注。
  在中国绘画作品中,以女性为描绘对象,或者由女性所创作的作品,质量相当可观。从艺
术鉴赏的角度或者内容的分析,其所涉及的题材,和能够反映的层面,也十分广泛。中国绘画
着实经历了一个“文学性”的发展过程。中国远古人类的生活,可以从传统中的三皇五帝开
始,苍颉造文字,史皇作图画,这时也曾画过蚩尤的像,并且把“神荼”,“郁垒”画在桃木
板上以御百鬼。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与艺术有关的活动,包括图画和装饰,都不是纯粹的艺
术活动,都是以社会进步,以服务于生活为目的文明创造的一部分。原始绘画,舞蹈既是原始
人狩猎,耕牧活动的再现也是巫术祈祷的象征。屈原在赋《天问》之前,就曾见到过楚先王庙
及公卿祠类壁画中“天地山川神灵,琦玮谲佹及古圣贤怪物行事”的充满幻想的神话图画。长
沙出土的《帛画》作为已知的战国时代的第一幅绘画,画面表现的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女性,在
象征善与和平的凤鸟同象征恶与灾害的独脚夔进行的斗争中,祈祷凤鸟获得胜利。画面上天
上,人间,地下交织在一起,组成了一幅“引魂升天”的奇丽画面。“叙事状物,寄托情感”
无疑是早期美术作品的主要功能,绘画本身就有着“文学性”的一面,中国古代早期的绘画多
取材于渗透着儒家思想的文学作品中。顾恺之的名作《女史箴图》取材于西晋张华的文学作品
《女史箴》,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据说是用以讽刺当时放荡而堕落的皇后贾氏,其内容是教育
封建宫廷妇女们如何为人,如何自保的一些人生经验和道德箴条。顾恺之的画可以算作是这篇
文章的几段插图,绘画的“文学性”不言而喻。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《文成公主降蕃图》则
是用绘画作品来直接“叙事”的一幅画作。画面描绘了唐太宗的公主嫁给藏王这一在汉藏民族
的历史关系上有重大意义的政治性题材。另外,唐明皇最钟爱的女人——杨贵妃,是历史上著
名的胖美女。西汉美女赵飞燕,则是凭借轻盈的体态,赢得成帝的专宠。这两位截然不同典型
的女性,都被认定为美丽的女人。可见女性审美的标准,往往会跟随时代变迁,呈显出极端的
差异。另外,还有各式各样的女性类型:包括唐代丰腴健美的宫廷嫔妃,宋代端丽婉约的大家
闺秀,明、清两代纤细瘦弱的骨感美女……等等。其实在这些作品的形象背后,通常都隐藏着
曲折生动但鲜为人知的故事情节。
  最后,他总结指出:随着社会价值的多元化,女性的理想形象与现实生活不断地辩证与互
动,必将突破种种的限制,发展出自身的兴趣,开拓出自己的天地,必将传统要求以外的才
能,多元发挥,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。当我们以二十一世纪的眼光,重新审视古
代女性形形色色的样态,无疑可以拓展并完善我们现代人欣赏美的尺度。虽然,我们已无法改
变古代女性的命运,却能够透过对她们的了解和品味,调整并重构现代女性的自我认知,进而
使两性关系更加和谐,使家庭和社会更加和谐!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特约记者 周步惠)
0638太阳集团(官方认证)|ios/安卓通用©版权所有 I 浙ICP备05014581号-1
Baidu
sogou